Q1:心理咨询需要多久?
以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看,通常10-20次为短程,一般是每周1次。40-50次以上为长程,每周1-2次。如果是经典的精神分析,躺椅设置,则是每周4-5次的高频安排。
Q2:咨询为什么需要这么久?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件慢工出细活儿的事。来访者成长经历中的最重要人物花了那样多的时间和精力终于把他们“培养”进了咨询室,一个陌生的咨询师又何以有能力在瞬间变出颠覆来访者情感体验的戏法呢?巫师说不定有可能。
走得太急,总会错过风景。如果来访者在咨询里强调速度,也许反映的是尚未做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准备。如果咨询师同样“赶时间”,缺乏从容,很可能说明其自身修为还没有到位。
Q3:决定权都在咨询师手上了吗?
咨询工作如何开展不仅取决于咨询师的评估,更要视来访者的情况以及双方的共同商定。
比如我个人做的是纯粹的动力学取向工作,涉及对内心世界细致且深入的探索,就咨询时限而言会比较认同开放式,即开始不确定结束时间,而是根据来访者的咨询进程来灵活处理,不过最短时长也很少低于半年。
Q4:咨询师在跟来访者确定咨询计划时已经带有强烈的暗示?
“暗示”和“催眠”很有点心理层面的关联。现代的催眠治疗往往倾向给来访者灌输一些所谓的“正能量”,而来访者的痛苦却常常并不是需要压抑和隔离,因为只有感受被看见,疗愈才成为可能,这也是我个人选择在催眠治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精神分析作为理论取向的原因之一。
稍微深入一点讲,如果来访者怀疑咨询师带有暗示性,潜台词即是“恐怕自己会被牵着鼻子走”。这时也许正好彰显了潜意识里与咨询师的权利争夺战。其实,“移情”远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加快和早,只视乎来访者是否愿意给这些感受一个被探讨的机会。